2023年笔者最爱的10大香港电影

2023年笔者最爱的10大香港电影

1. 《命案》 评语:电影《命案》是一部围绕命运与凶案之间关系的悬疑惊悚警匪片。影片探讨了命运是否被安排以及人是否能掌控命运的问题,类似于蝴蝶效应,事件间接影响着后续发展。故事中的角色各有命运纠葛,大师努力改变命运,少东和杀手因某些事件而走向暴力道路。影片结合蝴蝶效应的概念讨论命理术数与命运的关联。主要角色个性鲜明立体,性格与行为影响整个故事进展。电影以环环相扣的剧情和演员精湛表演吸引笔者,同时引发对“命运”思考。 2. 《白日之下》 评语:电影《白日之下 In Broad Daylight》深入探讨了香港长者院舍和特殊需求者院舍的问题,突显了政府监管和资助体系的不足之处。影片通过写实的方式描绘了彩桥院舍中的虐待和不人道待遇,包括食物问题、洗澡方式以及性侵事件等。这些情节真实震撼,引发观众深刻的共鸣和愤怒。电影还探讨了香港社会在网络时代中的角色,面临是随波逐流还是继续监督政府的挑战。 演员表现出色,特别是梁雍婷、周汉宁、姜大卫、林保怡等演员在关键角色中的出色表演。本片还揭示了纸媒面对的困境。总之,这部电影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真实震撼的表现和出色的演员阵容,深刻地探讨了香港院舍问题,引发笔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 《残影空间》 评语:一味地靠五个单元故事发生的惊悚画面,一路到最后一刻。视觉观感是很爽,但会让那个超级开放的结局有烂尾的感觉,因为该结尾需要观众认真地留意两位潜在Big Boss有关的所有对白,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才能慢慢思考。如果要做电影版,三到四个单元故事已经是极限了,同时市场也最少需要120分钟。用90分钟讲述5个单元故事实在太赶了。希望有机会的话,能够改编成五集且每集片长30分钟至45分钟(不含广告)的迷你剧,会更加地好展现这个故事。 4. 《七月返归》 评语:这是一部以恐怖电影为包装,但片中鲜少有Jump Scare的惊吓位,更多的是利用一些荒诞和恐怖的情节将一些主题都通过细节一点又一点地表达,所以需要细心留意当中的细节。笔者在写这篇观后感时,发现这部电影有很多的切入点。这部电影很像洋葱,外层像恐怖片、中间像亲情片、核心像荒诞片,可以一层一层的拨开及分析。 5. 《正义回廊》 评语:故事紧凑,利用法庭审讯为主轴,穿插一些与案件有关的画面、想象出来的希特勒部分和大排档部分等。看似凌乱,却很好的展示出主角的心境。这部律政电影更加heavy且需要思考这部电影的结局所暗示的东西是否才是事实。 6. 《源生罪》 评语:这是一部非常创新的概念性电影,利用“悬疑、犯罪与催眠”作为包装,但核心却在探讨长期病患以及“爱”的电影。同时,亦是曾江叔的遗作之一。在观看前,需要让自己被剧透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的故事与主题。 7....
1. 《命案》 评语:电影《命案》是一部围绕命运与凶案之间关系的悬疑惊悚警匪片。影片探讨了命运是否被安排以及人是否能掌控命运的问题,类似于蝴蝶效应,事件间接影响着后续发展。故事中的角色各有命运纠葛,大师努力改变命运,少东和杀手因某些事件而走向暴力道路。影片结合蝴蝶效应的概念讨论命理术数与命运的关联。主要角色个性鲜明立体,性格与行为影响整个故事进展。电影以环环相扣的剧情和演员精湛表演吸引笔者,同时引发对“命运”思考。 2. 《白日之下》 评语:电影《白日之下 In Broad Daylight》深入探讨了香港长者院舍和特殊需求者院舍的问题,突显了政府监管和资助体系的不足之处。影片通过写实的方式描绘了彩桥院舍中的虐待和不人道待遇,包括食物问题、洗澡方式以及性侵事件等。这些情节真实震撼,引发观众深刻的共鸣和愤怒。电影还探讨了香港社会在网络时代中的角色,面临是随波逐流还是继续监督政府的挑战。 演员表现出色,特别是梁雍婷、周汉宁、姜大卫、林保怡等演员在关键角色中的出色表演。本片还揭示了纸媒面对的困境。总之,这部电影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真实震撼的表现和出色的演员阵容,深刻地探讨了香港院舍问题,引发笔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 《残影空间》 评语:一味地靠五个单元故事发生的惊悚画面,一路到最后一刻。视觉观感是很爽,但会让那个超级开放的结局有烂尾的感觉,因为该结尾需要观众认真地留意两位潜在Big Boss有关的所有对白,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才能慢慢思考。如果要做电影版,三到四个单元故事已经是极限了,同时市场也最少需要120分钟。用90分钟讲述5个单元故事实在太赶了。希望有机会的话,能够改编成五集且每集片长30分钟至45分钟(不含广告)的迷你剧,会更加地好展现这个故事。 4. 《七月返归》 评语:这是一部以恐怖电影为包装,但片中鲜少有Jump Scare的惊吓位,更多的是利用一些荒诞和恐怖的情节将一些主题都通过细节一点又一点地表达,所以需要细心留意当中的细节。笔者在写这篇观后感时,发现这部电影有很多的切入点。这部电影很像洋葱,外层像恐怖片、中间像亲情片、核心像荒诞片,可以一层一层的拨开及分析。 5. 《正义回廊》 评语:故事紧凑,利用法庭审讯为主轴,穿插一些与案件有关的画面、想象出来的希特勒部分和大排档部分等。看似凌乱,却很好的展示出主角的心境。这部律政电影更加heavy且需要思考这部电影的结局所暗示的东西是否才是事实。 6. 《源生罪》 评语:这是一部非常创新的概念性电影,利用“悬疑、犯罪与催眠”作为包装,但核心却在探讨长期病患以及“爱”的电影。同时,亦是曾江叔的遗作之一。在观看前,需要让自己被剧透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的故事与主题。 7. 《全个世界都有电话》 评语:《全个世界都有电话》是一部以三位同学在25年后相聚为线索的电影,巧妙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反映了现今社会因诈骗案件而变得冷漠和不信任。电影还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由共同观看电视变成各自使用智能手机的现象。电影通过数个例子展示了人际信任问题,强调了科技对隐私和安全的威胁,尤其是网络诈骗和数据泄露。此外,电影反映了年轻大学毕业生在疫情期间失业的困境。导演采用低成本的电影拍摄方式,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预算,呈现了生活化而不戏剧化的故事。《全个世界都有电话》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探讨了重要的社会问题,成功引发了观众对人际关系、科技和社会变迁等问题的思考。 8. 《过时·过节》 评语:整部电影的节奏偏平淡,但整个故事算得上完整。讲述一个传统东方家庭为主轴的家庭伦理片,利用两餐冬至饭,打破这一家人的隔阂。片中第一餐冬至饭的争吵发生在电影的首十分钟左右,可能会觉得唐突,但配合第一段车戏的部分能够理解这家人隐约发生了什么问题。之后,这八年时间里,这家人有限度的交流加上很细微的改变。如果作为被海报欺诈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差的电影。如果从剧情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却是一部需要观察片中各个主要角色经历和对白,才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9. 《流水落花》 评语:这部电影能看到各个小孩的成长外也看到这两位故事主人翁的成长。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很快就会被带进下一个小孩的故事中,这让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和匆忙。但笔者很喜欢他的画面构图,很简单很工整,有股日本作品的感觉。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导演对于画面的用心和认真。总体而言,《流水落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小孩们与男女主角的视角,展现了他们离别和聚合的过程。虽然在故事的刻画上有所不足,但是它依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它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观众对于离别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0. 《死尸死时四十四》 评语: 《死尸死时四十四 Over My Dead Body》是一部黑色喜剧电影,采用学术喜剧写法,梗重复、对白荒谬。角色构建多样,喜剧效果良好,但父子关系情节不顺畅。剪辑上存在流畅问题,需要加入时间转场设计。总体而言,是一部独特而欢乐的黑色喜剧。
《金手指 The Goldfinger》

《金手指 The Goldfinger》

评分:7.1分,作为一部以80年代轰动一时——佳宁案为蓝本的电影,在美术和CG方面展现了80年代初鱼翅捞饭的黄金时代。同时配乐方面也采用不少管弦乐去营造出辉煌时代的感觉。但这部电影的故事和表达方式颇为平淡,更像一部史诗式的犯罪电影。 (0.0-5.9:割凳之作;6.0-6.9: 不好看;7.0-7.4: 好看;7.5-7.9: 好看,但还想重看;8.0-8.9:不仅好看,还会想重新留意当中的细节;9.0-10.0:笔者心目中的经典电影) 这部电影由英皇电影投资超过三亿港币为预算兼中港合拍的电影,笔者在入场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这部电影在剧情表达以及卡司上不会非常地吸引笔者。 但笔者依然买票只为了看这部电影的美术和导演如何营造出八十年代鱼翅捞饭的香港黄金时代。毕竟这部电影的蓝图是香港轰动一时的佳宁案。 这个案件,在香港曾被翻拍成2020年TVB电视剧《黄金有罪》。以及在2015年香港电视HKTV剧集《导火新闻线》中,由丁骏生拥有的“凡丰集团”亦是以佳宁集团为蓝本。 现实生活中,佳宁案不仅仅涉及到香港的金融业,但也涉及到马来西亚的银行——Bank Bumiputera Malaysia(现在已经并入Bank Muamalat)。作为当时为了抗衡华人在马来西亚金融业而创立的银行,它以“裕民财务”的名义在香港设立业务,并与佳宁集团利益输送,违例批出不少贷款,甚至杀害了由马来西亚总行派去香港的内部稽查人员。并让香港ICAC留意到佳宁集团的案件资金来源。但作为涉及这件事的马来西亚,却将这件违规的金融事件给不了了之,与无人需要对此负责。 笔者就带着这些资讯去看这部电影,片中大部分的场面都在表达纸醉金迷、鱼翅捞饭的香港股市大时代。同时,要如何营造出80年代香港的辉煌,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如何有电脑特效的形式将80年代的香港给呈现出来,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汽车以及风景的画面。电影呈现出一种很离地的80年代香港(可能笔者太贴平民百姓的地了),与笔者两年前观看的电影《梅艳芳》有很大的差别(今天亦是梅艳芳逝世20周年的日子)。同时,片中也有不少80年代香港办公室和交易所的景。这些美术和CG,让笔者仿佛回到了笔者在经典电视剧中看到的80年代香港。 同时这部电影,在配乐方面也为电影加了些许的分数。因为配乐方面主要来自八首原创的管弦乐原声OST,目前能在YouTube上找得到。此外,电影也有不少的歌舞场面,例如肯肯舞。这也为这部史诗式电影加了不少分数。 但这部电影,在故事上采用了史诗式的表达手法。这让笔者想到另一部今年看的香港反贪电影《风再起时》,同样的以贪污为主题、以史诗式的手法表达。 这部电影讲述的亦为《风再起时》故事线(1940年代-1970年代,香港警队贪污)之后的香港(1970年代末至1996年的佳宁案)。同样,主角还是有一直要与ICAC对抗,主角依然还是梁朝伟。 在片中,很多犯罪的情节或过程都被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是留白。但作为一部主要市场不在香港的电影,笔者表示理解。同时片中的人物及涉案的机构或国家(马来西亚及“裕民财务”)亦被易名。 作为一部史诗式的犯罪电影,那就别期望像20年前的《无间道》那样的双雄对决。但倒是双雄有些斗智和惺惺相惜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评分:7.1分,作为一部以80年代轰动一时——佳宁案为蓝本的电影,在美术和CG方面展现了80年代初鱼翅捞饭的黄金时代。同时配乐方面也采用不少管弦乐去营造出辉煌时代的感觉。但这部电影的故事和表达方式颇为平淡,更像一部史诗式的犯罪电影。 (0.0-5.9:割凳之作;6.0-6.9: 不好看;7.0-7.4: 好看;7.5-7.9: 好看,但还想重看;8.0-8.9:不仅好看,还会想重新留意当中的细节;9.0-10.0:笔者心目中的经典电影) 这部电影由英皇电影投资超过三亿港币为预算兼中港合拍的电影,笔者在入场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这部电影在剧情表达以及卡司上不会非常地吸引笔者。 但笔者依然买票只为了看这部电影的美术和导演如何营造出八十年代鱼翅捞饭的香港黄金时代。毕竟这部电影的蓝图是香港轰动一时的佳宁案。 这个案件,在香港曾被翻拍成2020年TVB电视剧《黄金有罪》。以及在2015年香港电视HKTV剧集《导火新闻线》中,由丁骏生拥有的“凡丰集团”亦是以佳宁集团为蓝本。 现实生活中,佳宁案不仅仅涉及到香港的金融业,但也涉及到马来西亚的银行——Bank Bumiputera Malaysia(现在已经并入Bank Muamalat)。作为当时为了抗衡华人在马来西亚金融业而创立的银行,它以“裕民财务”的名义在香港设立业务,并与佳宁集团利益输送,违例批出不少贷款,甚至杀害了由马来西亚总行派去香港的内部稽查人员。并让香港ICAC留意到佳宁集团的案件资金来源。但作为涉及这件事的马来西亚,却将这件违规的金融事件给不了了之,与无人需要对此负责。 笔者就带着这些资讯去看这部电影,片中大部分的场面都在表达纸醉金迷、鱼翅捞饭的香港股市大时代。同时,要如何营造出80年代香港的辉煌,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如何有电脑特效的形式将80年代的香港给呈现出来,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汽车以及风景的画面。电影呈现出一种很离地的80年代香港(可能笔者太贴平民百姓的地了),与笔者两年前观看的电影《梅艳芳》有很大的差别(今天亦是梅艳芳逝世20周年的日子)。同时,片中也有不少80年代香港办公室和交易所的景。这些美术和CG,让笔者仿佛回到了笔者在经典电视剧中看到的80年代香港。 同时这部电影,在配乐方面也为电影加了些许的分数。因为配乐方面主要来自八首原创的管弦乐原声OST,目前能在YouTube上找得到。此外,电影也有不少的歌舞场面,例如肯肯舞。这也为这部史诗式电影加了不少分数。 但这部电影,在故事上采用了史诗式的表达手法。这让笔者想到另一部今年看的香港反贪电影《风再起时》,同样的以贪污为主题、以史诗式的手法表达。 这部电影讲述的亦为《风再起时》故事线(1940年代-1970年代,香港警队贪污)之后的香港(1970年代末至1996年的佳宁案)。同样,主角还是有一直要与ICAC对抗,主角依然还是梁朝伟。 在片中,很多犯罪的情节或过程都被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是留白。但作为一部主要市场不在香港的电影,笔者表示理解。同时片中的人物及涉案的机构或国家(马来西亚及“裕民财务”)亦被易名。 作为一部史诗式的犯罪电影,那就别期望像20年前的《无间道》那样的双雄对决。但倒是双雄有些斗智和惺惺相惜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富都青年 Abang Adik》真的好难难#1

《富都青年 Abang Adik》真的好难难#1

阿邦是否该死? 在《富都青年》,阿邦错手误杀社工,结果被判死刑的故事线,带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点。 难道想带出“法律面前,穷人三六九等”?还是无法写成终身监禁呢?其实马来西亚已经废除强制死刑。在这项法律之下,法庭拥有酌量权决定判处谋杀罪犯死刑,或监禁不少于30年及不超过40年,以及鞭笞不少于12下。同时,阿邦也是误杀,不可能被判死刑啊? 其实笔者在看到阿邦关押还没判死刑的那场时,有一丝觉得阿邦会得到解脱,至少在监狱里不愁三餐还有医疗福利(与《杀出个黄昏》中林雪的结局类似)。可是作为一部电影,该死的阿邦必须死。因为这不只为了片位的高潮位(知道高潮位是不少观众买票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担心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故事按照现实的法律来编写,马来西亚的凶杀案可能会不少。没IC、没社会福利、长被剥削的人到了绝望的一刻,如果让他知道终身监禁能“三餐温饱、有瓦遮头”,他会怎么选? 如果是笔者走到这个绝境的话,会选择违背良心,然后得到终身监禁或者长期囚禁。因为在墙外的世界都没希望了,在墙内里面可能还能有尊严的活着。而且能够三餐温饱,有医疗福利。 如果故事这样编写,在戏中的冲击会大大减少,但对社会的冲击呢?所以该死的阿邦的确该死。
阿邦是否该死? 在《富都青年》,阿邦错手误杀社工,结果被判死刑的故事线,带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点。 难道想带出“法律面前,穷人三六九等”?还是无法写成终身监禁呢?其实马来西亚已经废除强制死刑。在这项法律之下,法庭拥有酌量权决定判处谋杀罪犯死刑,或监禁不少于30年及不超过40年,以及鞭笞不少于12下。同时,阿邦也是误杀,不可能被判死刑啊? 其实笔者在看到阿邦关押还没判死刑的那场时,有一丝觉得阿邦会得到解脱,至少在监狱里不愁三餐还有医疗福利(与《杀出个黄昏》中林雪的结局类似)。可是作为一部电影,该死的阿邦必须死。因为这不只为了片位的高潮位(知道高潮位是不少观众买票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担心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故事按照现实的法律来编写,马来西亚的凶杀案可能会不少。没IC、没社会福利、长被剥削的人到了绝望的一刻,如果让他知道终身监禁能“三餐温饱、有瓦遮头”,他会怎么选? 如果是笔者走到这个绝境的话,会选择违背良心,然后得到终身监禁或者长期囚禁。因为在墙外的世界都没希望了,在墙内里面可能还能有尊严的活着。而且能够三餐温饱,有医疗福利。 如果故事这样编写,在戏中的冲击会大大减少,但对社会的冲击呢?所以该死的阿邦的确该死。
《富都青年 Abang Adik》

《富都青年 Abang Adik》

评分:6.9分,剧本好,演员表现不差,只是靠吴慷仁carry。但拍摄手法却完全不行,没有通过镜头、灯光和的环境为这部电影的世界说故事。 (0.0-5.9:割凳之作;6.0-6.9: 不好看;7.0-7.4: 好看;7.5-7.9: 好看,但还想重看;8.0-8.9:不仅好看,还会想重新留意当中的细节;9.0-10.0:笔者心目中的经典电影) 作为一部得奖作品,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这部电影也表达了身份证问题、变性人、妓女、非法劳工等社会上常被忽视的群提。故事线颇为简单明懂,仅有一条关于阿邦和阿迪的故事线,加上鲜少有需要观众仔细留意的微表情或是内心戏。这部电影的确是一盘人人都适合的云吞面。 但这盘云吞面却只是像靠几颗云吞撑起整碗云吞面。片中,仅靠靠吴慷仁最后几场戏的演出救场外,这部电影完全是在及格的边缘线。导演和摄影在利用画面说故事的功力上,完全不行。 明明很多画面不需要手持摄影,只需要正常的用超广角或鱼眼,就能很好的表达出整个电影的氛围。在兄弟俩逃难前,大部分都是手持摄影,之后的摄影才变得正常。笔者还以为中途把那个手持摄影师给炒鱿鱼了。 那些不合理的拍摄画面: 1. 阿邦在砍鸡和煮饭的那两场戏在拍摄和剪辑上很不接,感觉很跳。因为在拍摄上,笔者导演和摄影都不知道在拍什么,只是站在同一个角度做特写的拍摄,然后在剪辑起来。拜托,这样真个画面很不顺畅。 2. 阿迪晚上回到家吃阿邦为他留下的饭菜那些戏,为什么需要用广角手持摄影?其实你要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可以利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把正在睡觉的阿邦也拍入片中,呈现出这个单位的环境。 3. 社工在JPN为两兄弟提交申请IC文件的那场戏,为什么又要手持摄影?笔者真的不理解,也看不懂。 4. Money姐生日,所有男人在一起跳舞的那段,是阿邦和阿迪和解的戏。其实用wide angle会或鱼眼做当作生日庆祝会跳舞的环境shot,外加steadicam做简单的运镜环绕着两兄弟一圈,作为慢动作表达二人的情感,效果就会不现在那么差。 5. 富都是在跟多高楼大厦包围着的一个小区,但片中鲜少利用这样这个先天性优势去说好这两兄弟的故事。可以利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去呈现出“富都”这个名字在片中的对比含义,富都字面上是很富有的都市,但片中兄弟俩却需要在这里苟且偷生。 如果摄影做得好,前段的故事是好看的。至于后段,虽然有吴慷仁的手语加持以及摄影风格突然变得正常。但也难以掩盖灯光设定的问题。尤其是监狱那几场,明暗对比度太高了,我直接希那些监狱的戏是用底片拍的,至少命案的渐变更加柔和。但在片中那些阿邦在牢房中的光影太过硬了,变得很难表达出他的意境。在柔和一些,那会比较自然。 作为一部本地中文电影,虽然得奖,但没必要出捧得那么高,因为拍摄手法上真的不太行。但作为听电影原声音乐的剧情片,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做得不错,目前也能在Youtube上找得到这部电影的26首原声音乐。
评分:6.9分,剧本好,演员表现不差,只是靠吴慷仁carry。但拍摄手法却完全不行,没有通过镜头、灯光和的环境为这部电影的世界说故事。 (0.0-5.9:割凳之作;6.0-6.9: 不好看;7.0-7.4: 好看;7.5-7.9: 好看,但还想重看;8.0-8.9:不仅好看,还会想重新留意当中的细节;9.0-10.0:笔者心目中的经典电影) 作为一部得奖作品,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这部电影也表达了身份证问题、变性人、妓女、非法劳工等社会上常被忽视的群提。故事线颇为简单明懂,仅有一条关于阿邦和阿迪的故事线,加上鲜少有需要观众仔细留意的微表情或是内心戏。这部电影的确是一盘人人都适合的云吞面。 但这盘云吞面却只是像靠几颗云吞撑起整碗云吞面。片中,仅靠靠吴慷仁最后几场戏的演出救场外,这部电影完全是在及格的边缘线。导演和摄影在利用画面说故事的功力上,完全不行。 明明很多画面不需要手持摄影,只需要正常的用超广角或鱼眼,就能很好的表达出整个电影的氛围。在兄弟俩逃难前,大部分都是手持摄影,之后的摄影才变得正常。笔者还以为中途把那个手持摄影师给炒鱿鱼了。 那些不合理的拍摄画面: 1. 阿邦在砍鸡和煮饭的那两场戏在拍摄和剪辑上很不接,感觉很跳。因为在拍摄上,笔者导演和摄影都不知道在拍什么,只是站在同一个角度做特写的拍摄,然后在剪辑起来。拜托,这样真个画面很不顺畅。 2. 阿迪晚上回到家吃阿邦为他留下的饭菜那些戏,为什么需要用广角手持摄影?其实你要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可以利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把正在睡觉的阿邦也拍入片中,呈现出这个单位的环境。 3. 社工在JPN为两兄弟提交申请IC文件的那场戏,为什么又要手持摄影?笔者真的不理解,也看不懂。 4. Money姐生日,所有男人在一起跳舞的那段,是阿邦和阿迪和解的戏。其实用wide angle会或鱼眼做当作生日庆祝会跳舞的环境shot,外加steadicam做简单的运镜环绕着两兄弟一圈,作为慢动作表达二人的情感,效果就会不现在那么差。 5. 富都是在跟多高楼大厦包围着的一个小区,但片中鲜少利用这样这个先天性优势去说好这两兄弟的故事。可以利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去呈现出“富都”这个名字在片中的对比含义,富都字面上是很富有的都市,但片中兄弟俩却需要在这里苟且偷生。 如果摄影做得好,前段的故事是好看的。至于后段,虽然有吴慷仁的手语加持以及摄影风格突然变得正常。但也难以掩盖灯光设定的问题。尤其是监狱那几场,明暗对比度太高了,我直接希那些监狱的戏是用底片拍的,至少命案的渐变更加柔和。但在片中那些阿邦在牢房中的光影太过硬了,变得很难表达出他的意境。在柔和一些,那会比较自然。 作为一部本地中文电影,虽然得奖,但没必要出捧得那么高,因为拍摄手法上真的不太行。但作为听电影原声音乐的剧情片,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做得不错,目前也能在Youtube上找得到这部电影的26首原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