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8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8

在笔者写着“《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7” 时,笔者心中想到自杀的漫画家角色。Ha姐和漫画家,在片中的目的是为了辅导一些人或给予一些人生存的动力。但一个是现代、一个是回忆,这样的设定相呼应。 相呼应的何止是表面上的功能呢?实际上漫画家身为公众人物,就算有压力或者不开心,难以向身边的人开口。更加不愿意去找心理医生或辅导员让自己释怀,因为身份的关系(父亲的角色可能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一点与辅导老师的设定相互呼应。 但更加深入的去看漫画家这个角色,充满正能量的人,为什么会突然自杀呢?充满正能量,叫别人“加油”。其实是给读者看的吗?还是那是他心中想为自己加油打气,而在作品中提到“加油”这个词呢? 我倒认为是后者,因为一个乐观或正能量的人,当面对一些打击时可能不会向外表现出抑郁,但他的内心其实是抑郁的。 笔者总感觉,兼任编剧的导演在这部作品中为不少角色加入很多内心世界。并希望利用这些小小的角色让观众思考更多。谢谢,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加入那么多的人物细节,但以留白的方式让观众去发掘和思考。
在笔者写着“《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7” 时,笔者心中想到自杀的漫画家角色。Ha姐和漫画家,在片中的目的是为了辅导一些人或给予一些人生存的动力。但一个是现代、一个是回忆,这样的设定相呼应。 相呼应的何止是表面上的功能呢?实际上漫画家身为公众人物,就算有压力或者不开心,难以向身边的人开口。更加不愿意去找心理医生或辅导员让自己释怀,因为身份的关系(父亲的角色可能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一点与辅导老师的设定相互呼应。 但更加深入的去看漫画家这个角色,充满正能量的人,为什么会突然自杀呢?充满正能量,叫别人“加油”。其实是给读者看的吗?还是那是他心中想为自己加油打气,而在作品中提到“加油”这个词呢? 我倒认为是后者,因为一个乐观或正能量的人,当面对一些打击时可能不会向外表现出抑郁,但他的内心其实是抑郁的。 笔者总感觉,兼任编剧的导演在这部作品中为不少角色加入很多内心世界。并希望利用这些小小的角色让观众思考更多。谢谢,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加入那么多的人物细节,但以留白的方式让观众去发掘和思考。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7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7

在笔者回忆起《年少日记》里的细节,身为辅导员的Halena(Ha姐),在片中的演出是有内心上的变化,哪怕只是在数场戏,而且还是小小配角。 可能有朋友看到这里,心中有“这样的配角都有内心上的变化?”之疑问。 细心观察这个角色,会发现Ha姐无论在会议室开会还是让班长看遗书的演绎方式是比较冷静和沉默,可能是需要顾及辅导员专业形象。 但有俊带着班长和Ha姐到山边的呐喊,一开始Ha姐不敢呐喊,然后Ha姐有包袱地象征式呐喊一下,最后才真正放下包袱尽情呐喊。在Ha姐呐喊后,能发现Ha姐的角色演绎上出现了变化,变得开朗。 所以笔者感受到的是这个角色在前端的专业形象,可能是一个保护色或者是专业需要。但辅导员真的不会面对压力吗?真的不会不开心吗? 辅导员也是人,他们也有情绪,也有自己不开心的的事。所以笔者有个大胆的想法,这部电影可能也想表达“辅导员可能也会面对情绪问题,像大众所想的那么没情绪。
在笔者回忆起《年少日记》里的细节,身为辅导员的Halena(Ha姐),在片中的演出是有内心上的变化,哪怕只是在数场戏,而且还是小小配角。 可能有朋友看到这里,心中有“这样的配角都有内心上的变化?”之疑问。 细心观察这个角色,会发现Ha姐无论在会议室开会还是让班长看遗书的演绎方式是比较冷静和沉默,可能是需要顾及辅导员专业形象。 但有俊带着班长和Ha姐到山边的呐喊,一开始Ha姐不敢呐喊,然后Ha姐有包袱地象征式呐喊一下,最后才真正放下包袱尽情呐喊。在Ha姐呐喊后,能发现Ha姐的角色演绎上出现了变化,变得开朗。 所以笔者感受到的是这个角色在前端的专业形象,可能是一个保护色或者是专业需要。但辅导员真的不会面对压力吗?真的不会不开心吗? 辅导员也是人,他们也有情绪,也有自己不开心的的事。所以笔者有个大胆的想法,这部电影可能也想表达“辅导员可能也会面对情绪问题,像大众所想的那么没情绪。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6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6

撇开补习老师,《年少日记》表面上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逻辑漏洞。便是一家人去旅行,司机和佣人跟着去旅行,把有杰独自一人留在家? 但想深一层,这不像是漏洞,是故意留白的地方。笔者想像的故事,可能是佣人一直在家照顾有杰。有杰趁司机载佣人买菜时,出门跳楼自杀。但日记是有杰的角度去写的,少了这个部分的解释是合情合理,同时故事也不会变得很狗血。
撇开补习老师,《年少日记》表面上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逻辑漏洞。便是一家人去旅行,司机和佣人跟着去旅行,把有杰独自一人留在家? 但想深一层,这不像是漏洞,是故意留白的地方。笔者想像的故事,可能是佣人一直在家照顾有杰。有杰趁司机载佣人买菜时,出门跳楼自杀。但日记是有杰的角度去写的,少了这个部分的解释是合情合理,同时故事也不会变得很狗血。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5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5

在《年少日记》里,不少的配乐都是以钢琴为基础,这与电影中,有杰和有俊小时候弹琴的情节呼应。想听这部电影的配乐,可以在YouTube找到。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OLAK5uy_mx7sEpMT3twCYubxBfnxZbw9qVtjrHj1I 但整部电影,其实是由一首名为《Reverie》 的钢琴曲目串联起来,不仅是有俊在台上弹的琴,亦是有杰学的曲目都是这一首。《Reverie》 (中文译名为《遐想》)是一首由Claude Debussy于百余年前创作的曲目。其意象除了是让人无奈感受到梦境的无限遐想空间,亦带出些许忧伤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个意象,对应的是片中有杰的心路历程。蛮佩服电影找到这一首曲目做搭配,同时还做了三个版本的编曲(根据其配乐的播放清单)。
在《年少日记》里,不少的配乐都是以钢琴为基础,这与电影中,有杰和有俊小时候弹琴的情节呼应。想听这部电影的配乐,可以在YouTube找到。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OLAK5uy_mx7sEpMT3twCYubxBfnxZbw9qVtjrHj1I 但整部电影,其实是由一首名为《Reverie》 的钢琴曲目串联起来,不仅是有俊在台上弹的琴,亦是有杰学的曲目都是这一首。《Reverie》 (中文译名为《遐想》)是一首由Claude Debussy于百余年前创作的曲目。其意象除了是让人无奈感受到梦境的无限遐想空间,亦带出些许忧伤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个意象,对应的是片中有杰的心路历程。蛮佩服电影找到这一首曲目做搭配,同时还做了三个版本的编曲(根据其配乐的播放清单)。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4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4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四: 看完《年少日记》,欠打的观众,应该会问“补习老师是不是很贵?”,因为在中产家庭的故事设计里,有司机、佣人、钢琴老师,但好像找不到有补习老师帮有杰补习的迹象。 笔者认为在父亲知道有杰带有俊上天台被发现,父亲感到失望的那场戏的对白可能可以换个方式处理吧。原本由父亲说“有杰”这个名字的“杰”代表杰出,而你只是长得那么可爱,两兄弟的名字对调就好了。然后就说以后不再打有杰了。 笔者的想法是改成,"我给那么多钱请家教教你,但你却带弟弟上天台玩?看来你真的不适合读书。以后,你想怎样玩,我都不会再打你了。你不想学钢琴,就不需要去学了。还有,这次你就不用去美国了,好好在家反省。“。 如果对白这样处理,不仅可以继续伤害有杰的心让他自杀,还可以交代原来是有家教帮有杰复习功课的。同时父亲的角色可以变得更加立体,为之后的转折铺排,因为对白的另一层含义却是觉得这个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希望他快乐成长,但又想他反省自己做错的事。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四: 看完《年少日记》,欠打的观众,应该会问“补习老师是不是很贵?”,因为在中产家庭的故事设计里,有司机、佣人、钢琴老师,但好像找不到有补习老师帮有杰补习的迹象。 笔者认为在父亲知道有杰带有俊上天台被发现,父亲感到失望的那场戏的对白可能可以换个方式处理吧。原本由父亲说“有杰”这个名字的“杰”代表杰出,而你只是长得那么可爱,两兄弟的名字对调就好了。然后就说以后不再打有杰了。 笔者的想法是改成,"我给那么多钱请家教教你,但你却带弟弟上天台玩?看来你真的不适合读书。以后,你想怎样玩,我都不会再打你了。你不想学钢琴,就不需要去学了。还有,这次你就不用去美国了,好好在家反省。“。 如果对白这样处理,不仅可以继续伤害有杰的心让他自杀,还可以交代原来是有家教帮有杰复习功课的。同时父亲的角色可以变得更加立体,为之后的转折铺排,因为对白的另一层含义却是觉得这个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希望他快乐成长,但又想他反省自己做错的事。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4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4

这部电影真的好沉重,看完后好几天都无法释怀。请问笔者能不能向MM2索偿吗?开玩笑的啦,请MM2的小编别那么在意。 笔者心中有个疑问,其实这部电影的P13分级真的适合吗?笔者认为P13的评级可能头有些不适合,甚至觉得18的分级都可能太低了,因为这部电影不是暴力或色情,倒是太压抑了,让笔者觉得无法自拔。作为P13辅导级,可能身为90末观众的笔者才真的需要辅导吧? 笔者看到不少低于18岁的观众看这部电影。如果他们看不懂细节以及没那么大感触,那是是好事。如果他们看懂且有很大的感触,那是真的是坏事。 笔者正是其中一位看懂且有很大感触的人,因为电影或多或少映射出笔者的一些被体罚以及不堪入目的校园时光,以及近年来情绪有些不太稳定的问题困扰着自己。所以感触才会那么深。 感触更加深的是后段生离死别的部分,因为过去十年来面对家人的离开。甚至,在求学期间,曾面对两位同班同学的突然离世。让已经被电影打开的心房,变得更加情绪激动。 甚至看完电影后,无法自拔的那股抑郁感,让笔者知道原来还有很多东西就像片中的日记封尘了。直到,这部电影像片中遗书般突然出现,才让笔者打开藏在心中已久的日记。《年少日记》,指的不是片中有杰的日记,更多的是我们成长期间,心中那本日记。
这部电影真的好沉重,看完后好几天都无法释怀。请问笔者能不能向MM2索偿吗?开玩笑的啦,请MM2的小编别那么在意。 笔者心中有个疑问,其实这部电影的P13分级真的适合吗?笔者认为P13的评级可能头有些不适合,甚至觉得18的分级都可能太低了,因为这部电影不是暴力或色情,倒是太压抑了,让笔者觉得无法自拔。作为P13辅导级,可能身为90末观众的笔者才真的需要辅导吧? 笔者看到不少低于18岁的观众看这部电影。如果他们看不懂细节以及没那么大感触,那是是好事。如果他们看懂且有很大的感触,那是真的是坏事。 笔者正是其中一位看懂且有很大感触的人,因为电影或多或少映射出笔者的一些被体罚以及不堪入目的校园时光,以及近年来情绪有些不太稳定的问题困扰着自己。所以感触才会那么深。 感触更加深的是后段生离死别的部分,因为过去十年来面对家人的离开。甚至,在求学期间,曾面对两位同班同学的突然离世。让已经被电影打开的心房,变得更加情绪激动。 甚至看完电影后,无法自拔的那股抑郁感,让笔者知道原来还有很多东西就像片中的日记封尘了。直到,这部电影像片中遗书般突然出现,才让笔者打开藏在心中已久的日记。《年少日记》,指的不是片中有杰的日记,更多的是我们成长期间,心中那本日记。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3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3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三: 在与影视爱好者的朋友讨论这部电影时,我们都讨论到有俊和有杰的角色,但我们觉得这两个角色在儿时期间,有一股抑郁的感觉,缺少了一股童真。 在电影故事的设定上,这样设定是合理的。但两人到了秘密基地的天台也那么拘谨?能不能在天台的戏份中添加跳飞机的情节,会不会更好呢?第一次是有杰自己画自己玩、第二次是有杰带着有俊上天台玩跳飞机、第三次是有杰自杀前在天台跳最后一次、第四次是有俊和自己和解后上天台玩一次。这样的设定能让兄弟俩的回忆,不仅记录在日记里,同时也能让这部电影没那么抑郁。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三: 在与影视爱好者的朋友讨论这部电影时,我们都讨论到有俊和有杰的角色,但我们觉得这两个角色在儿时期间,有一股抑郁的感觉,缺少了一股童真。 在电影故事的设定上,这样设定是合理的。但两人到了秘密基地的天台也那么拘谨?能不能在天台的戏份中添加跳飞机的情节,会不会更好呢?第一次是有杰自己画自己玩、第二次是有杰带着有俊上天台玩跳飞机、第三次是有杰自杀前在天台跳最后一次、第四次是有俊和自己和解后上天台玩一次。这样的设定能让兄弟俩的回忆,不仅记录在日记里,同时也能让这部电影没那么抑郁。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2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2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二: 由陈湛文饰演的钢琴严师,在片中有一定的重要性去推进有杰自杀的决定,但表现是整部电影唯一一个能够被任何演员替换的配角。该怎么形容呢?这个角色在演出上缺少了一些的设定去建立这是一位钢琴严师,同时角色有些不接地气。 如果不弹一手钢琴,也能在教有杰弹钢琴时更加严格或加入一些小小的体罚。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不会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呢?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二: 由陈湛文饰演的钢琴严师,在片中有一定的重要性去推进有杰自杀的决定,但表现是整部电影唯一一个能够被任何演员替换的配角。该怎么形容呢?这个角色在演出上缺少了一些的设定去建立这是一位钢琴严师,同时角色有些不接地气。 如果不弹一手钢琴,也能在教有杰弹钢琴时更加严格或加入一些小小的体罚。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不会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呢?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3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3

母亲知道父亲肯定会好好照顾有俊,其实有迹可循。父亲是被有杰的自杀吓到了,但作为东方家庭的一家之主,那个刻板印象可想而知。加上作为大律师的他,在社会地位上是一名成功人士,他自然是不会对外宣称有杰是自杀的,这让有俊对父亲有所误会。 但这个设定上合情合理,同时亦能解释为什么父亲开始对有俊的教育方式开始改变。所以母亲将有俊留在父亲身边,表面上不合理,但想深一层却合理。
母亲知道父亲肯定会好好照顾有俊,其实有迹可循。父亲是被有杰的自杀吓到了,但作为东方家庭的一家之主,那个刻板印象可想而知。加上作为大律师的他,在社会地位上是一名成功人士,他自然是不会对外宣称有杰是自杀的,这让有俊对父亲有所误会。 但这个设定上合情合理,同时亦能解释为什么父亲开始对有俊的教育方式开始改变。所以母亲将有俊留在父亲身边,表面上不合理,但想深一层却合理。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2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2

母亲这个角色在片末选择离婚的设定,在笔者看来有些疑问。因为知道父亲是严夫,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亦知道是这样高压环境逼死有杰。可是为什么不带着有俊离开这个家呢? 难道是母亲没有经济能力,不想带孩子过苦日子?那又不是,因为在其中一场戏,父亲与有杰的对话里,曾提母亲赚到的钱不比父亲多,所以被父亲支配。这代表不是没有经济能力。 那么是母亲害怕带着油瓶仔的有俊改嫁,有机会让有俊被虐待?这点就可能说得通,因为母亲这个角色蛮特别的。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她作为一个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为什么还会愿意留在这个家继续看着孩子被暴力对待,为什么愿意被一个大男人主义的丈夫支配生活? 在笔者看来,其角色的个性偏向软弱的个性,她深知改嫁后未必能让有俊过少好日子,同时知道丈夫亦被有杰的自杀吓到了。
母亲这个角色在片末选择离婚的设定,在笔者看来有些疑问。因为知道父亲是严夫,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亦知道是这样高压环境逼死有杰。可是为什么不带着有俊离开这个家呢? 难道是母亲没有经济能力,不想带孩子过苦日子?那又不是,因为在其中一场戏,父亲与有杰的对话里,曾提母亲赚到的钱不比父亲多,所以被父亲支配。这代表不是没有经济能力。 那么是母亲害怕带着油瓶仔的有俊改嫁,有机会让有俊被虐待?这点就可能说得通,因为母亲这个角色蛮特别的。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她作为一个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为什么还会愿意留在这个家继续看着孩子被暴力对待,为什么愿意被一个大男人主义的丈夫支配生活? 在笔者看来,其角色的个性偏向软弱的个性,她深知改嫁后未必能让有俊过少好日子,同时知道丈夫亦被有杰的自杀吓到了。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之订正“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1”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之订正“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1”

原来笔者看漏了细节,特地补上订正。在文人谷的谷友提醒下,Vincent是不愿意带助听器,不选想被人知道他有听觉问题。同时,在有俊对Vincent训话时,Vincent的表现值得留意。 感谢文人谷的谷友提醒,刚好今天下午(6/3/2024)也想起Vincent这个角色蛮有故事的。
原来笔者看漏了细节,特地补上订正。在文人谷的谷友提醒下,Vincent是不愿意带助听器,不选想被人知道他有听觉问题。同时,在有俊对Vincent训话时,Vincent的表现值得留意。 感谢文人谷的谷友提醒,刚好今天下午(6/3/2024)也想起Vincent这个角色蛮有故事的。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1

如果《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1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一: 周汉宁在片中的角色Vincent,给笔者的感觉不够突出,很像有些需要靠对白告诉观众为什么被他叫作“蛋糕”,因为“蛋糕”谐音就是梵高,梵高则是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在片中对应的是Vincent弱听的问题。 当笔者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这个角色在揣摩上好像缺少了特征。会不会缺少了一些造型上的设定,例如助听器,或者在在对白处理上能不能更有特征呢? 希望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各支持这部电影。看完后,一起讨论心中对电影角色的遐想,想像自己心中的角色是怎样的。挑剔一个角色或演员演得很差非常简单,就是说“xxx演的不好,看了很出戏”。但换个角度看,在不大改动故事架构的情况下,修饰一个角色却有难度。
笔者在看完《年少日记》之后,其实心中有几个疑问或者觉得不足的地方。那就用这个系列试想象不住的地方能够怎样处理会更加好,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疑问一: 周汉宁在片中的角色Vincent,给笔者的感觉不够突出,很像有些需要靠对白告诉观众为什么被他叫作“蛋糕”,因为“蛋糕”谐音就是梵高,梵高则是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在片中对应的是Vincent弱听的问题。 当笔者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这个角色在揣摩上好像缺少了特征。会不会缺少了一些造型上的设定,例如助听器,或者在在对白处理上能不能更有特征呢? 希望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各支持这部电影。看完后,一起讨论心中对电影角色的遐想,想像自己心中的角色是怎样的。挑剔一个角色或演员演得很差非常简单,就是说“xxx演的不好,看了很出戏”。但换个角度看,在不大改动故事架构的情况下,修饰一个角色却有难度。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1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真的好难难#1

在电影里,周汉宁饰演一位弱听的角色Vincent,被同学取笑是“蛋糕”。因为“Vincent蛋糕”,谐音为Vincent van Gogh。影射Vincent有弱听,梵高则是割去自己的左耳。 导演很巧妙的将这个角色设定为Vincent,且有“蛋糕”的绰号。不是因为这个谐音,而是梵高的过去与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有关。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在1888年(即35岁之时)割去自己的左耳,并于1890年(即37岁之时)选择自轰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后世学者对梵高的精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并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笔者认为Vincent的角色,想表达的东西可能不止是电影中看到的那么少,可能想提醒观众去看一看梵高的生平。
在电影里,周汉宁饰演一位弱听的角色Vincent,被同学取笑是“蛋糕”。因为“Vincent蛋糕”,谐音为Vincent van Gogh。影射Vincent有弱听,梵高则是割去自己的左耳。 导演很巧妙的将这个角色设定为Vincent,且有“蛋糕”的绰号。不是因为这个谐音,而是梵高的过去与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有关。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在1888年(即35岁之时)割去自己的左耳,并于1890年(即37岁之时)选择自轰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后世学者对梵高的精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并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笔者认为Vincent的角色,想表达的东西可能不止是电影中看到的那么少,可能想提醒观众去看一看梵高的生平。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年少日记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评分:8.0分,一部故事颇为简单直接的剧情片,故事在人物的刻画立体,及靠细节去推进片末(电影最后三分之一)的催泪情节。作为“首部剧情片”的电影来说,《年少日记》的表现不错,也值得一看。 (0.0-5.9:割凳之作;6.0-6.9: 不好看;7.0-7.4: 好看;7.5-7.9: 好看,但还想重看;8.0-8.9:不仅好看,还会想重新留意当中的细节;9.0-10.0:笔者心目中的经典电影) 《年少日记》是一部较迟才在马来西亚上映的电影,在香港其上映的档期与《白日之下》颇为接近,甚至两部电影的监制都是尔冬升导演,亦讲述社会议题(前者是真实发生在香港的院舍丑闻,后者则是十几年前发生在导演身上的学院同学自杀事件)。难免会令人为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笔者也开玩笑地说这是《年少之下》或者《白日日记》。但笔者在观影后,觉得前者靠很多的细节慢慢推进电影的催泪点,而后者则是倾向靠事件去推进电影的催泪点,两部电影的风格截然不同。 《年少日记》的故事颇为简单,讲述的是一个中学老师(郑有俊)为了追查一封没有署名的遗书而翻开已故哥哥(郑有杰)的日记,并回忆起当年不堪的童年经历以及展开自我疗愈的故事。但细节却很多,例如有俊的前妻雪儿怀孕了,但有俊的表现并不是开心而是希望把孩子给打掉,因为自身的童年阴影导致自己不敢踏出养育孩子的这一步,亦造成与前妻离婚的导火线。又或者,有俊当初会被雪儿吸引,是因为她喜欢拿着河马玩偶与自己对话,这让有俊在情感上投射出对已故的哥哥的思念,因为他也喜欢拿着玩偶与自己对话。这类的细节,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笔者蛮喜欢兼任编剧的导演为片中有俊的角色刻画。有俊这个角色,大致上能在电影里分成三个部分。有俊小时候读书成绩很好的乖小孩,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成绩好的话才不会被父亲体罚,同时也有些鄙视成绩不佳的哥哥。甚至,临别前也不想让哥哥多抱一下、多聊一点。 在哥哥自杀后,有俊陷入了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在临别前也不想让哥哥多抱一下、多聊一点,可能聊了之后哥哥会选择不会自杀呢?他曾翻开过哥哥的日记,知道哥哥想成为一个懂的鼓励学生的好老师(哥哥心中的Miss Chan)。之后,那本日记就被封尘了,直到一封没有署名遗书的出现。在那之后,有俊便潜移默化地活成哥哥的样子亦完成哥哥未能完成的梦想。此外,开始变得略微叛逆、怨恨父亲间接杀死了哥哥及母亲离开这个家。但这些创伤却在有俊身上看不到他已经得不到疗愈,导致其婚姻的不顺。 直到看完哥哥的日记,开始自己写日记,与自己和解。同时,从父亲秘书得知父亲一直都放不下有杰的自杀,这才在父亲弥留之际与父亲和解。并在父亲丧礼上,将自己的日记交给前妻,完成自我疗愈的过程。并在最后找出了想要自杀的学生,笔者一开始还以为是周汉宁饰演的Vincent 想要自杀,因为他在《白日之下》饰演的院友选择跳楼自杀,所以以为这次会饰演自杀的学生。 看完这部电影,笔者对大的感触是当中的一些对白,尤其是“抑郁不是一种选择,他已经没有自理能力,还要求他轻生时想及别人感受?会不会太苛刻?”。在看这部电影,在听到这段对白之前,可能看到自杀的新闻,笔者都会冷冷的带过。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亦回想自己过去的情绪起伏,原来情绪病在现代社会里算是常见的疾病,可能在你我身边的朋友或家人都可能需要面对情绪病。 在这白日之下,我们可能选择将情绪病给视而不见,或者扫入地毯下。因为我们的社会真的够开放吗?能不戴有色眼光去看情绪病吗?好像不能,片中母亲的角色曾在片中说过类似以下的对白,“神经科是给神经病的人去看的,普通人为什么要去看?”,这句对白也是大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误解。甚至认为一个人看上去好好的,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笔者在过去几年里,走过数次的低潮,表面上看起开可能没什么,可能写比较多的笑话或梗,但不代表那个人不在较为黑暗的世界里。不是说看到一个人突然变得抑郁就是反常,反常亦可以是对方突然变得非常兴奋或有冲劲。如果觉得自己不开心或有些反常,在适当的时候找身边的朋友聊一聊,心情会好过一些。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抑郁的电影,其余韵亦让笔者想到一些关于自身情绪的事情。但很幸运有机会在电影院看到这一部,因为这个故事不但感人,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如果选择做多一点,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一点,那这个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加好呢?
评分:8.0分,一部故事颇为简单直接的剧情片,故事在人物的刻画立体,及靠细节去推进片末(电影最后三分之一)的催泪情节。作为“首部剧情片”的电影来说,《年少日记》的表现不错,也值得一看。 (0.0-5.9:割凳之作;6.0-6.9: 不好看;7.0-7.4: 好看;7.5-7.9: 好看,但还想重看;8.0-8.9:不仅好看,还会想重新留意当中的细节;9.0-10.0:笔者心目中的经典电影) 《年少日记》是一部较迟才在马来西亚上映的电影,在香港其上映的档期与《白日之下》颇为接近,甚至两部电影的监制都是尔冬升导演,亦讲述社会议题(前者是真实发生在香港的院舍丑闻,后者则是十几年前发生在导演身上的学院同学自杀事件)。难免会令人为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笔者也开玩笑地说这是《年少之下》或者《白日日记》。但笔者在观影后,觉得前者靠很多的细节慢慢推进电影的催泪点,而后者则是倾向靠事件去推进电影的催泪点,两部电影的风格截然不同。 《年少日记》的故事颇为简单,讲述的是一个中学老师(郑有俊)为了追查一封没有署名的遗书而翻开已故哥哥(郑有杰)的日记,并回忆起当年不堪的童年经历以及展开自我疗愈的故事。但细节却很多,例如有俊的前妻雪儿怀孕了,但有俊的表现并不是开心而是希望把孩子给打掉,因为自身的童年阴影导致自己不敢踏出养育孩子的这一步,亦造成与前妻离婚的导火线。又或者,有俊当初会被雪儿吸引,是因为她喜欢拿着河马玩偶与自己对话,这让有俊在情感上投射出对已故的哥哥的思念,因为他也喜欢拿着玩偶与自己对话。这类的细节,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笔者蛮喜欢兼任编剧的导演为片中有俊的角色刻画。有俊这个角色,大致上能在电影里分成三个部分。有俊小时候读书成绩很好的乖小孩,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成绩好的话才不会被父亲体罚,同时也有些鄙视成绩不佳的哥哥。甚至,临别前也不想让哥哥多抱一下、多聊一点。 在哥哥自杀后,有俊陷入了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在临别前也不想让哥哥多抱一下、多聊一点,可能聊了之后哥哥会选择不会自杀呢?他曾翻开过哥哥的日记,知道哥哥想成为一个懂的鼓励学生的好老师(哥哥心中的Miss Chan)。之后,那本日记就被封尘了,直到一封没有署名遗书的出现。在那之后,有俊便潜移默化地活成哥哥的样子亦完成哥哥未能完成的梦想。此外,开始变得略微叛逆、怨恨父亲间接杀死了哥哥及母亲离开这个家。但这些创伤却在有俊身上看不到他已经得不到疗愈,导致其婚姻的不顺。 直到看完哥哥的日记,开始自己写日记,与自己和解。同时,从父亲秘书得知父亲一直都放不下有杰的自杀,这才在父亲弥留之际与父亲和解。并在父亲丧礼上,将自己的日记交给前妻,完成自我疗愈的过程。并在最后找出了想要自杀的学生,笔者一开始还以为是周汉宁饰演的Vincent 想要自杀,因为他在《白日之下》饰演的院友选择跳楼自杀,所以以为这次会饰演自杀的学生。 看完这部电影,笔者对大的感触是当中的一些对白,尤其是“抑郁不是一种选择,他已经没有自理能力,还要求他轻生时想及别人感受?会不会太苛刻?”。在看这部电影,在听到这段对白之前,可能看到自杀的新闻,笔者都会冷冷的带过。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亦回想自己过去的情绪起伏,原来情绪病在现代社会里算是常见的疾病,可能在你我身边的朋友或家人都可能需要面对情绪病。 在这白日之下,我们可能选择将情绪病给视而不见,或者扫入地毯下。因为我们的社会真的够开放吗?能不戴有色眼光去看情绪病吗?好像不能,片中母亲的角色曾在片中说过类似以下的对白,“神经科是给神经病的人去看的,普通人为什么要去看?”,这句对白也是大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误解。甚至认为一个人看上去好好的,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笔者在过去几年里,走过数次的低潮,表面上看起开可能没什么,可能写比较多的笑话或梗,但不代表那个人不在较为黑暗的世界里。不是说看到一个人突然变得抑郁就是反常,反常亦可以是对方突然变得非常兴奋或有冲劲。如果觉得自己不开心或有些反常,在适当的时候找身边的朋友聊一聊,心情会好过一些。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抑郁的电影,其余韵亦让笔者想到一些关于自身情绪的事情。但很幸运有机会在电影院看到这一部,因为这个故事不但感人,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如果选择做多一点,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一点,那这个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加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