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大战 Detective vs Sleuths》和《阖家辣 Chilli Laugh Story》

《神探大战 Detective vs Sleuths》和《阖家辣 Chilli Laugh Story》

连续看两部电影真的很爽更爽是编排的次序很好先是韦家辉编剧兼执导由刘青云主演的神探大战之后是Coba编剧兼执导有吕爵安主演的阖家辣 前者看到韦家辉加上刘青云绝对是大堆头的制作就连饰演配角的演员都是拍过不少电视剧正是典型主攻内地及海外的电影 后者则是非常接地气非常考验观众对香港潮流认知例如结尾出现的热狗店店员就是香港搞笑男团Error另外两个很白痴地唱着“走先喇係咁先喇 下次再玩吖”则是这首爆红歌曲的原唱者MC $oHo & KidNey之后戏中的Coba在厕所遇到黄德斌其实是来自去年爆红电视剧大叔的爱再来手机警报乱响则是自嘲今年三月香港政府的警报系统事件 可惜那么多彩蛋中马来西亚的观众只看的懂古天乐的那一个更别提戏中的新生代演员例如吕爵安、何启华、Locker等等这套的确不是专攻海外市场上述的彩蛋都是需要非常贴近香港潮流 这里说的”潮流“并不是追看最新TVB电视剧也不是听容祖儿,邓紫棋歌曲而是追这两年ViuTV的电视剧以及这两年的香港乐坛不然这套电影的笑位只看得懂70-80%说了那么多废话这两部电影当中我还是比较喜欢后者因为胜在够接地气也有非常多新生代演员参演 时代真的不一样香港电影新生代演员主要都来自舞台剧、或者和ViuTV友好的艺人香港娱乐圈的变化实在很大总感香港的明星摇篮已经从TVB变成ViuTV 接下来的我阿妈有咗第二个以及饭气攻心有会有哪些新生代演员呢? (20200718)
连续看两部电影真的很爽更爽是编排的次序很好先是韦家辉编剧兼执导由刘青云主演的神探大战之后是Coba编剧兼执导有吕爵安主演的阖家辣 前者看到韦家辉加上刘青云绝对是大堆头的制作就连饰演配角的演员都是拍过不少电视剧正是典型主攻内地及海外的电影 后者则是非常接地气非常考验观众对香港潮流认知例如结尾出现的热狗店店员就是香港搞笑男团Error另外两个很白痴地唱着“走先喇係咁先喇 下次再玩吖”则是这首爆红歌曲的原唱者MC $oHo & KidNey之后戏中的Coba在厕所遇到黄德斌其实是来自去年爆红电视剧大叔的爱再来手机警报乱响则是自嘲今年三月香港政府的警报系统事件 可惜那么多彩蛋中马来西亚的观众只看的懂古天乐的那一个更别提戏中的新生代演员例如吕爵安、何启华、Locker等等这套的确不是专攻海外市场上述的彩蛋都是需要非常贴近香港潮流 这里说的”潮流“并不是追看最新TVB电视剧也不是听容祖儿,邓紫棋歌曲而是追这两年ViuTV的电视剧以及这两年的香港乐坛不然这套电影的笑位只看得懂70-80%说了那么多废话这两部电影当中我还是比较喜欢后者因为胜在够接地气也有非常多新生代演员参演 时代真的不一样香港电影新生代演员主要都来自舞台剧、或者和ViuTV友好的艺人香港娱乐圈的变化实在很大总感香港的明星摇篮已经从TVB变成ViuTV 接下来的我阿妈有咗第二个以及饭气攻心有会有哪些新生代演员呢? (20200718)
《全民造星III King Maker III》

《全民造星III King Maker III

以《全民造星III》重新思考综艺时段的表演以及电视选秀的模式 从海选挑出99位参赛者,然后经过层层对战,进到决赛的人就有机会出道。听到海选选出接近100位参赛者,还以为是《Produce 101》系列或衍生的节目。但这是香港ViuTV在2018年开始举办的选秀真人秀节目《全民造星》系列,它意象不到的赛制是它迷人的地方。《全民造星III》是一个以艺人再出道为主题的选秀真人秀节目,当中的参赛者有马来西亚的Karen龚柯允,在ViuTV《那些我爱过的人》饰演要角的Zeno顾定轩等人。 将一个选秀真人秀节目选择不以周播十三期,而选择以日播35期一小时的节目做法挺明智的。试想想在周播十三期的选秀节目,每期有多少表演?差不多个人表演就可以有十几个表演,或者5-6个小组表演。一次过可以看那么多表演感觉真的很好,但想深一层,观众未必能在短时间消化那么多表演以及到ViuTV的社交媒体上讨论表演。这一点ViuTV挺成功的,除了在第一轮个人表演以每集播放6-7个表演外,每集都控制在3-4个表演,让观众可以去消化与讨论。真正做到与网民一起造星的《全民造星》。此外,日播有一个好处,就是观众可以更认识参赛者,这一点很重要。打造电视上的偶像或是明星,最重要的就是能得到观众认识他们并喜欢他们,这就是利用日播的方式让参赛者的观众缘有更好的发挥。与其在选秀后为他们定制节目电视剧去力捧他们,倒不如在选秀真人秀节目中观察他们是否值得力捧会更好。 与前两季的《全民造星》一样,节目监制花姐与AB两队导师林二汶和彭秀慧都会以“凑热闹,看表演”的方式吐槽参赛者的表演,甚至可以集体离开不看参赛者的表演。评判的评分准则可以有一轮对战的评判注重技巧、一轮注重真诚、一轮注重舞台与娱乐效果等,他们的标准是一个谜。更加谜的是赛制,这个节目的赛制颠覆传统也很残酷,小组对战输了就要当场宣布组员像淘汰的同组参赛者(50强)、评判当场决定淘汰该小组的哪位成员(40强)和导师选择当场淘汰的参赛者(30强),小组对战的大输家战队需要额外淘汰5-6人。为了节目效果,通常在三局或五局定输赢的赛制里,需要到最后一局才知道大赢家是A队还是B队。但在这个系列并没有这样的潜规则,可以在《全民造星I》30强的三局对决(以三局两胜制分胜负,落败一队须淘汰10名队员,胜出一方则须交出5名队员予败方,继而诞生20强)可以出现2:0的赛果,毕竟电视台通常会以1:1的赛果到了第三回合决定胜负。在《全民造星III》也继承了部分特色,30强五局对决可以直接以3:0胜出。这样的赛制对参赛者来说非常残酷,但也是现实。 在《全民造星I》,从没有修饰直接播出的表演认识什么是灾难性的表演,什么表演属于老土,什么表演属于尴尬。在《全民造星II》,从电视上认识现代舞、街舞、街头艺术以及嘻哈文化,例如地板舞(Breaking)、锁舞(Locking)、机械舞(Poping)、饶舌、节奏口技(Beatbox)等。在《全民造星III》的小组对战开始,看到大众化且“普通”的歌舞表演和“有深度”的表演,当中以林二汶带领的A队表演通常比较属于“有深度”或者“有感情”的表演,反观B队的表演注重队员的专长以及舞台效果。注重情感与深度的表演有A队讲述欲望的现代舞表演《WISH》、A组回忆过去十年为主题的《给十年后的我》、A组以总结小组对战为主题的《True Colors》和B组以写信为主题《他和她的最后情书》。这也让笔者反思表演需要注重情感与深度,还是大众与娱乐?还是两者需要找个平衡点?造星除了打造偶像(从《全民造星I》衍生12人的男子偶像组合Mirror)、谐星(从《全民造星I》衍生4人的男子搞笑组合Error)之外,能不能有一些表演上属于有深度的组合呢?他们主攻的不一定是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可以是歌曲或者舞台艺术方面。新一代的香港歌手真的缺少了偏向艺术的那一类,说年轻的可能只有王菀之、林二汶和方皓玟,但85后就没有没有多少位这样的歌手了。 以《全民造星I》为基础成军的12人男子唱跳偶像团体。仅仅出道了两年,他们以推出12人的合唱作品以及部分成员推出各自的单曲的方式推出了三十数首歌曲。在《2020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全民造星》系列第一季(2018年)的冠军——姜涛得到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男歌手以及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歌曲大奖。此外,Mirror也得到铜奖,Mirror 成员的柳应廷(Jer)和卢瀚霆(Anson Lo)也分别得到叱咤乐坛生力军金奖和铜奖。他们圈粉的能力,不止圈到了青少年的粉丝,也成功圈到部分“妈妈级”的粉丝。别觉得很以外,但这却是合理的,这一些二十几岁的邻家男孩型明星是能够让“妈妈级”的粉丝将他当成自己下小孩。这样的选秀节目模式算得上成功,至少利用了两到三个月的强曝光量将有潜力的参赛者曝光,然后由电视台或者其他的公司评估后才签约力捧。而非直接让选美出身的三甲拍摄电视剧的方式增加曝光量,而是利用选秀真人秀节目的方式让参赛者先被观众接受后才力捧他们。自从有了《全民造星》系列,观众对表演的要求高了,也让选秀真人秀节目的互动性增强了。其他地区的电视台是否愿意在两三个月周一至五的黄金时段播放这样特别的选秀真人秀节目呢? (20210102)
以《全民造星III》重新思考综艺时段的表演以及电视选秀的模式 从海选挑出99位参赛者,然后经过层层对战,进到决赛的人就有机会出道。听到海选选出接近100位参赛者,还以为是《Produce 101》系列或衍生的节目。但这是香港ViuTV在2018年开始举办的选秀真人秀节目《全民造星》系列,它意象不到的赛制是它迷人的地方。《全民造星III》是一个以艺人再出道为主题的选秀真人秀节目,当中的参赛者有马来西亚的Karen龚柯允,在ViuTV《那些我爱过的人》饰演要角的Zeno顾定轩等人。 将一个选秀真人秀节目选择不以周播十三期,而选择以日播35期一小时的节目做法挺明智的。试想想在周播十三期的选秀节目,每期有多少表演?差不多个人表演就可以有十几个表演,或者5-6个小组表演。一次过可以看那么多表演感觉真的很好,但想深一层,观众未必能在短时间消化那么多表演以及到ViuTV的社交媒体上讨论表演。这一点ViuTV挺成功的,除了在第一轮个人表演以每集播放6-7个表演外,每集都控制在3-4个表演,让观众可以去消化与讨论。真正做到与网民一起造星的《全民造星》。此外,日播有一个好处,就是观众可以更认识参赛者,这一点很重要。打造电视上的偶像或是明星,最重要的就是能得到观众认识他们并喜欢他们,这就是利用日播的方式让参赛者的观众缘有更好的发挥。与其在选秀后为他们定制节目电视剧去力捧他们,倒不如在选秀真人秀节目中观察他们是否值得力捧会更好。 与前两季的《全民造星》一样,节目监制花姐与AB两队导师林二汶和彭秀慧都会以“凑热闹,看表演”的方式吐槽参赛者的表演,甚至可以集体离开不看参赛者的表演。评判的评分准则可以有一轮对战的评判注重技巧、一轮注重真诚、一轮注重舞台与娱乐效果等,他们的标准是一个谜。更加谜的是赛制,这个节目的赛制颠覆传统也很残酷,小组对战输了就要当场宣布组员像淘汰的同组参赛者(50强)、评判当场决定淘汰该小组的哪位成员(40强)和导师选择当场淘汰的参赛者(30强),小组对战的大输家战队需要额外淘汰5-6人。为了节目效果,通常在三局或五局定输赢的赛制里,需要到最后一局才知道大赢家是A队还是B队。但在这个系列并没有这样的潜规则,可以在《全民造星I》30强的三局对决(以三局两胜制分胜负,落败一队须淘汰10名队员,胜出一方则须交出5名队员予败方,继而诞生20强)可以出现2:0的赛果,毕竟电视台通常会以1:1的赛果到了第三回合决定胜负。在《全民造星III》也继承了部分特色,30强五局对决可以直接以3:0胜出。这样的赛制对参赛者来说非常残酷,但也是现实。 在《全民造星I》,从没有修饰直接播出的表演认识什么是灾难性的表演,什么表演属于老土,什么表演属于尴尬。在《全民造星II》,从电视上认识现代舞、街舞、街头艺术以及嘻哈文化,例如地板舞(Breaking)、锁舞(Locking)、机械舞(Poping)、饶舌、节奏口技(Beatbox)等。在《全民造星III》的小组对战开始,看到大众化且“普通”的歌舞表演和“有深度”的表演,当中以林二汶带领的A队表演通常比较属于“有深度”或者“有感情”的表演,反观B队的表演注重队员的专长以及舞台效果。注重情感与深度的表演有A队讲述欲望的现代舞表演《WISH》、A组回忆过去十年为主题的《给十年后的我》、A组以总结小组对战为主题的《True Colors》和B组以写信为主题《他和她的最后情书》。这也让笔者反思表演需要注重情感与深度,还是大众与娱乐?还是两者需要找个平衡点?造星除了打造偶像(从《全民造星I》衍生12人的男子偶像组合Mirror)、谐星(从《全民造星I》衍生4人的男子搞笑组合Error)之外,能不能有一些表演上属于有深度的组合呢?他们主攻的不一定是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可以是歌曲或者舞台艺术方面。新一代的香港歌手真的缺少了偏向艺术的那一类,说年轻的可能只有王菀之、林二汶和方皓玟,但85后就没有没有多少位这样的歌手了。 以《全民造星I》为基础成军的12人男子唱跳偶像团体。仅仅出道了两年,他们以推出12人的合唱作品以及部分成员推出各自的单曲的方式推出了三十数首歌曲。在《2020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全民造星》系列第一季(2018年)的冠军——姜涛得到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男歌手以及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歌曲大奖。此外,Mirror也得到铜奖,Mirror 成员的柳应廷(Jer)和卢瀚霆(Anson Lo)也分别得到叱咤乐坛生力军金奖和铜奖。他们圈粉的能力,不止圈到了青少年的粉丝,也成功圈到部分“妈妈级”的粉丝。别觉得很以外,但这却是合理的,这一些二十几岁的邻家男孩型明星是能够让“妈妈级”的粉丝将他当成自己下小孩。这样的选秀节目模式算得上成功,至少利用了两到三个月的强曝光量将有潜力的参赛者曝光,然后由电视台或者其他的公司评估后才签约力捧。而非直接让选美出身的三甲拍摄电视剧的方式增加曝光量,而是利用选秀真人秀节目的方式让参赛者先被观众接受后才力捧他们。自从有了《全民造星》系列,观众对表演的要求高了,也让选秀真人秀节目的互动性增强了。其他地区的电视台是否愿意在两三个月周一至五的黄金时段播放这样特别的选秀真人秀节目呢? (20210102)